搜索
ss
ss
沔陽小鎮
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
您現在的位置:
首頁
/
地名故事

地名故事

  • 分類:文化沔陽
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1-07 20:55:55
  • 訪問量:0
概要:
概要:
詳情

 

  1.夢園

  2.云夢間

  3.止水亭

  4.好吃街

  5.云夢春秋戲臺

  6.水廣場和伏波橋

  7.市隱園

  8.見南閣

  9.進士殿

  10.沔陽小鎮的橋文化

  11.仙女臺

  12.文昌閣

  13.三邊亭

  14.先師亭

  15.皇恩亭

  16.“興世洲

  17.采桑洲

  18.漢陰洲

  19.問俗汀

  1.夢園

  入口的北庭院,叫做夢園。

  “夢”是楚語,原意是“水澤也,草澤也”。

  沔陽是從一片“夢”中走來,在沔陽的地方志書中就曾記載“楚有七澤,云夢其一”。這里自古以來就充滿了傳奇色彩,因此也吸引了很多的王孫貴族到此游玩。春秋時期,楚平王就常在這里游獵,對面的南庭園叫做獵園。

 

 

  2.云夢間

  大約在8000年前,沔水流域進入云夢澤時期。江漢平原上的古云夢澤,在地質構造上屬第四紀地殼運動下沉陸凹地發育而成的內陸湖盆。后由于長江、漢水夾帶的泥沙在湖盆沉積,逐漸形成江漢內陸三角洲,使湖面不斷分割、解體和縮小,進入歷史時期便演變成平原——湖沼形態自然景觀的云夢澤。

  沔陽的地理環境經歷了“江漢湖盆→云夢澤→百里荒→魚米鄉”的演變過程,總體上都是“平原+湖沼”的自然形態,我們的先民則遵循“湖進人退,湖退人進”的規律,與自然和平相處。

  沔陽小鎮在云夢間設置水杉林、蘆葦蕩、水上木橋、水上棧道、石橋等,重現古云夢澤“平原——湖沼”的地貌景觀。云夢澤并不是地質災害,而是江漢平原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。沒有這一段路,就沒有今天的魚米之鄉。

  云夢澤,是隱士向往的桃花源,也常見于文人筆下。"嘉靖三大家"的歸有光《見南閣記》說陳柏“先生家在云夢間”,唐代詩人孟浩然曾賦詩“氣蒸云夢澤,波撼岳陽城”,感慨云夢澤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。

  說到沔陽,不得不提到水,不管是云夢澤的澤,澤是漫溢的意思,水滿為“沔”,都離不開三點水,仙桃自古以來就是水鄉澤國,可以說仙桃的發展史,就是一部治水史。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全市干部群眾大興水利,筑提疏河,改變了過去“沙湖沔陽州,十年九不收”的悲慘景象,使仙桃卸下了“水包袱”,帶來了“水財富”,創造了“沙湖沔陽州,年年慶豐收”的繁華景象,也讓魚米之鄉煥發著勃勃生機。

 

 

  3.止水亭

  相傳古時候官員到沔陽州赴任,走的都是水路,在官路上岸,再走陸路到州衙,上岸的地方便建個亭子,取名止水亭,意為阻止水患,止水亭舊址原在沔陽州西四里的官路上,為明代知州郭僑所建;清初重修,改名接官亭;光緒年間復建,又改名和豐亭。同治年間進士王冕南曾作《止水亭記》,這個止水亭除了有阻止水患的寓意,同時也飽含對民和年豐的祈愿。

  沔陽小鎮仿建于此,意為游客經過止水亭后,所有煩惱和不愉快到此為止,向前走一片光明。亭子橫幅“止水”二字,左右對聯“四??蛠砬胰荻B氣,八方潮涌憑一柱以安瀾”,后面是和豐二字。

 

 

  4.好吃街

  清朝初年,在仙桃集鎮有一好吃街。該街是三岸水陸交通的主要通道,街心用青石板鋪面,寬兩到三米,房屋全是木質結構,有大小上百個飲食鋪面,人流如織,聲名遠揚。1937年,因種種原因,好吃街改為好義街。如今,沔陽小鎮網羅天南海北各色美食,匯集天上人間風味美味,重現當年好吃街的繁華,詠傳當年好吃街的美名。

 

 

  5.云夢春秋戲臺

  眼前右手邊的這個戲臺名叫“云夢春秋大戲臺”。

  沔陽是湖北花鼓戲之鄉,沔陽花鼓戲俗成“花鼓子”“沿門花鼓”。沔陽地域自古以來多水患,百姓民不聊生,開始挨家挨戶乞討。沔陽自古民間小調很多,乞討者便將這些才藝用上,便于求生,“穿街過市流浪苦,沿門起身唱花鼓”,于是沿門花鼓就是這么流傳下來。

  沔陽花鼓戲源于沔陽民間小曲、小調、漁鼓、蓮花鬧等藝術形式。經過漫長的演變之后,在沔陽通順河、東荊河一帶形成花鼓戲,并出現了汪、黃、史、賀四大花鼓流派。沔陽花鼓戲原有傳統劇目176個,其中本子戲18個、折子戲158個。其中《站花墻》、《秦雪梅》、《王瞎子鬧店》、《秦香蓮》等深受群眾歡迎?;ü膽蛑两褚延腥俣嗄甑臍v史,2010年被仙桃市成功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為了更好地傳承民間文化,我們在小鎮里面搭建了一個大戲臺,定時定場的給大家表演我們沔陽花鼓戲膾炙人口的名段。希望能讓歷史沉淀的民族瑰寶,在新時代煥發新生。

 

 

  6.水廣場和伏波橋

  小鎮因水而生,因水而化。這里叫水廣場,是一個親水戲水的平臺。在這里,水是場景,也是舞臺。遠處像波浪一樣的橋叫伏波橋,“伏波橋”既取其波浪之形,又取伏波將軍馬援之號,在東漢開國功臣中,伏波將軍馬援與沔陽有過交集。“伏波”二字本來就有降服洪水的意思,把馬援當水神來供奉,合情合理,這座橋深受小孩子和女生喜愛,是我們的網紅打卡處之一。

 

 

  7.市隱園

  市隱園是從江西采購來的古建基礎上建設運營的。

  原宅建于嘉慶十五年(1810年),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。古宅精湛的雕刻手法,突出古宅的魅力;復原的卯榫結構,彰顯歷史的滄桑。

  大家聽過“江西老表”這個詞嗎?其實,沔陽地界除了郭、簡、田、萬、傅這五個姓,其余人都是從江西遷移過來的。江西的古宅能夠讓我們尋根。

  沔陽籍名人陳友諒是沔陽的漁民之子,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后,報復沔陽人,下令屠戳沔陽。據說當時只有郭、簡、田、萬、傅這幾家,藏在剅溝里,逃過了性命。這場屠戳造成沔陽人煙斷絕,遍地荒蕪很多年。后來從“江西填湖廣”,江西移民到沔陽,插幟為標,建立村莊。

  2016年,沔陽小鎮花重金從江西采購至此,增其舊志,命名為“市隱園”,作為沔陽籍名人費尚伊舊居,講述明代中后期沔陽籍名仕、著名嚴官費尚伊“年甫三十、隧拂衣歸”的故事。

  小隱隱于野,大隱隱于市,費尚伊的作品《市隱園集》就記錄了他歸隱沔陽后的故事,門口的牌匾也復原這段歸隱記錄。他“日與故人酣飲唱酬,至老不衰”“豪飲狂吟,放蕩湖山,主盟江海,其曠逸淡薄,豈后人所能企及耶”。

  8.見南閣

  “見南閣”高19米,總計4層,是荊楚風格高臺基的體現,也是好吃街的制高點,登高遠眺的好去處。見南閣與《西游記》有關,你信不信?聽我娓娓道來。

  說到見南閣,不得不提4個人名。

  第一個是沔陽六大世家中的陳氏家族,陳氏家族祖父陳柏、父親陳文燭、兒子陳汝壁都是進士,號稱“祖孫三進士”。陳文燭沔陽老家的園林里有一處樓閣,就叫見南閣,據說登閣可以看見海市蜃樓,于是邀請他的好友歸有光寫下了《見南閣記》。

  歸有光就是第二個人名。他寫的《項脊軒志》,很對人高中都背過“庭有枇杷樹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蓋矣”,這句讓人記憶尤深。他和陳氏父子倆有“兩世師門之誼”。

  第三個人,是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。陳文燭他最初在朝廷做事,后來到地方為官,最后做到南京大理寺卿。他的文化作為,有以下三件大事:一是首刻《西游記》。在江蘇淮安知府任上結識了吳承恩,吳承恩死后,陳文燭努力完成故友遺愿,同時找了至少3家書商分頭刻印,終于讓《西游記》成書出版。二是三修杜甫草堂。陳文燭曾經兩次到四川為官,維修了蜀中三處杜甫草堂,并撰文記載重修過程。三是整理并刊刻楊慎著述。

  楊慎就是第四個人名了。他與解晉、徐渭并成為明朝三大才子,是明代著名文學家(電視劇《三國演義》片頭曲詞作者),寫下“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”的千古名句,著作達400余種。陳文燭督學四川時就開始謀劃刊刻楊慎文集,經過近十年努力,最終完成了這一文化盛舉。

  這閣樓因為沔陽籍名人陳文燭家的閣樓而命名,同時這名字也和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呼應。

  今天登上見南閣,雖然看不見原宅的海市蜃樓,但是小鎮的美景盡收眼底,一覽無余。

 

 

  9.進士殿

  沔陽自古以來都是崇文重教。仙桃是著名的“文化之鄉”、“狀元之鄉”,歷史上來自仙桃的風云人物眾多。在明清,出自沔陽的文武進士就有93位,每年從仙桃走出的大學生就達到1萬多,所以這作恢弘的建筑名叫“進士殿”,也是寓意廣大學生金榜題名。

 

 

  10.沔陽小鎮的橋文化

  沔陽小鎮依水而生,有水一定有橋。

  哲學家說,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,沔陽小鎮也沒有兩座一樣的橋。單孔橋、三孔橋,石拱橋、木制橋,造型不一,各成風景?;蚯f嚴持重,結結實實,披一身斑駁的綠苔;或縱身躍然,寥寥幾筆,如國畫里一勾靈巧的飛白;或樸素平坦,簡簡單單,像老農民的汗巾,隨意擱在河腰上。人意橋、趨夢橋、伏波橋、同心橋、煙雨橋、和豐橋……一串兒寄寓沔陽小鎮人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橋名,讀得你慈眉善目瞇瞇,仁心佛意滿滿。

  分享第一座是小鎮鳳翔路上第一座石橋芳洲橋?!断婢酚?ldquo;采芳洲兮杜若”句,沔陽的陸洲十分珍貴,以前拼著老命開發出來種糧食,現在狀況好了大面積養花,含有“香草美人”意象。

  分享的第二座橋位于云夢間入口處的趨夢橋?!冻o》名篇《招魂》,中有“與王趨夢兮,課后先”句,東漢王逸注曰:“言己與懷王俱獵于夢澤之中,課第群臣先至后至也。”是說屈原(或宋玉)與楚懷王一道狩獵,還當評判。建議取其中一詞,名“趨夢橋”。“趨夢”的字面意思是“歸向云夢澤”,游客從此橋開始,正式踏上“入夢”的行程。似乎有導游在指引:“請看,前面就是傳說中的云夢澤啊!”

  分享的第三座橋位于止水亭后,在云夢間與好吃街相接的漢廣橋。“漢廣”二字,取自《詩經·周南·漢廣》:

  南有喬木,不可休思。漢有游女,不可求思。

  漢之廣矣,不可泳思。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
  翹翹錯薪,言刈其楚。之子于歸,言秣其馬。

  漢之廣矣,不可泳思。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
  翹翹錯薪,言刈其蔞。之子于歸,言秣其駒。

  漢之廣矣,不可泳思。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
  《漢廣》這首詩,一般以為是愛情詩,表達樵夫追求所愛,而又不能如愿的心情。漢廣樵夫由此成為沔陽農耕文化“漁樵耕讀”四個代表人物之一。但其實,《漢廣》反映的是民俗活動,是漢水兩岸人民祭祀漢水女神的一種儀式。

  明嘉靖《沔陽志》認為:“周文王之化,自北而南,江漢之域先被其澤,謂之周南,于是作漢廣之詩。”意思就是,《漢廣》是從這一帶搜集,又在這一帶廣泛傳播,反復吟唱的一首民歌。因此,“漢廣”一詞幾乎被視為沔陽私產:或作為地名,有“漢廣里”;或作為城門,有“漢廣門”。原復州城就“有門曰漢廣”,明代沔陽城五門中起先并無漢廣門,不過以后陸續加了三個門,其中一個再度啟用“漢廣”之名。新的漢廣門又名“橋門”,在椅子灣的東面。進入橋門必經漢廣橋,這座橋早已毀損,不過題名的石頭還在,現存沔城文圣廟。從石上可以清晰地看到,漢廣橋于“嘉慶八年孟冬月建修,二十四年冬月立”。嘉慶八年是公元1803年,可見此石年代久遠。

  用“漢廣橋”命名,讀《詩經》經典,講漢水女神傳說?!稘h廣》既是詩,也是樵歌。

  分享的第四座橋伏波橋位于沔陽小鎮水廣場,形狀為波浪狀,是很多漢服小姐姐、家庭、親子等熱衷的打卡拍照點。

  “伏波橋”既取其波浪之形,又取伏波將軍馬援之號。在東漢開國功臣中,伏波將軍馬援與沔陽有過交集。馬援年邁時仍東征西討,西破羌人,南征交趾,因功封新息侯。后討伐五溪蠻,身染重病去世。馬援南征交趾和五溪蠻,兩次往返,一共四趟,第一趟路線不明,后三趟都穿州陵、云杜(即沔境)而過。據《后漢書·馬援列傳》載,第一次南征返回時,“援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,穿渠灌溉,以利其民”,因此沿途百姓都感恩于他,紛紛建廟,代代祭祀。

  沔陽馬侯廟規格很高,被列入中央祭祀范疇,而非淫祠?!睹鲿洹酚杏洠?ldquo;沔陽馬侯廟,祀漢新息侯馬援。”據嘉靖《沔陽志》記載:馬侯廟,在州西北五里,祀漢伏波將軍、新息侯援。廟之建無考。按故志,廟食已久,沔潦輒禱之。洪武庚戌,郡衛增修,歲久頹。正德間,知州濂重建。濂詩:“沔陽之水秋連天,伏波祠前江河憐。神來蛟龍幻風雨,祭罷鳧鷗窺廟煙。濤聲野色自今昔,蠻鼓夷歌還歲年。椒房薏苡不獨苦,落日含悲回舸船。”

  不僅明代知州李濂作詩,清代知州禹殿鰲也曾作記,沔陽紳民都看重馬侯廟,曾捐資遷移和重建。馬侯廟后來更名為水府廟,在漢津橋北面。“伏波”二字本來就有降服洪水的意思,把馬援當水神來供奉,合情合理。此廟1953年被拆除,廟堂正中高懸的一塊“德配昊天”匾額不知所蹤。

  “伏波橋”三字也是傍名人,但植入得比較恰當。

  第五座橋萬壽橋位于見南閣與米家智能酒店之間,橋梁橫跨老表巷。為啥叫萬壽橋呢?全國的江西會館都叫“萬壽宮”,這是江西人在外地生活和做生意時,為合力自保和抱團取暖的同鄉會會所。以“萬壽街”或“江西街”(鄭場鎮的漁泛老街在最繁榮的時候,也有一個江西街)取名,緣于“江西填湖廣”這段史實。

  江西填湖廣是指發生在洪武年間,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下游人口向中游地區遷徙的移民運動。實際上,從江西到湖廣的人口遷徙,早在五代時期就有,明朝之后也有,時長有千余年之多,只是因為在明朝達到高潮,才成為大事件。

  根據葛劍雄在《中國移民史》中的統計,洪武年間湖北地區的174萬總人口中,沔陽州(包括領縣景陵)總人口8.8萬,土著3.5萬,移民5.3萬,土著與移民四六開。兩湖移民并不都來自江西,還有安徽、廣東等十多個省區,但江西移民占七成。

  江西填湖廣是沔陽史上規模最大,也是最徹底的一次換血運動。例證是,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會種稻的沔陽人,在明代竟然只會種黍了,以至于正德年間的沔陽知州徐咸不得不“引渠灌泉,略仿吳地播種之法”,親自教沔陽人“植嘉谷”,可見換血換到了何種程度。在民間,沔陽人都把江西人當親戚,稱他們為“江西老表”。

  沔陽之所以急需人口,跟元明之交的戰爭有關,跟陳友諒起義有關,相應的史料和民間故事很多,這里不贅述。

  江西移民是比潳山蠻人數更多的一支移民,因為時代更為切近,我們血管里的江西成分更濃。

  在老表巷樹一座萬壽橋,一方面記住江西填湖廣這段歷史,另一方面也祝福過橋的游客都多福多壽。

  第六座橋煙雨橋位于小鎮云夢間與哇哦樂園之間。煙雨橋源于煙雨樓,為沔陽州城十二樓之一。光緒《沔陽州志》記載:“煙雨樓在東門外,不知始何時,下有大蓮湖、小蓮湖,憑欄極目,應接不暇。”清代劉昌齡有詩:“朱樓聞說復城東,春日輕寒度曉風。畫拱浮煙才細細,碧窗飛雨漸濛濛。鏡含兩水雙虹落,樹擁千家一黛通。憑眺何處尋住跡,蒼茫云氣滿虛空。”傅卓然有詩:“高樓縹緲聳蒼岑,煙雨霏霏自古今。三澨水橫云夢遠,萬家春入復州城。深東窺井思文學,南俯漁汀問隱林。最是秋來涼夜好,月花滿地看清陰。”

  第七座橋明月橋位于老表巷春住溪溪里附近,外觀仿造蘇州明月橋,橋身為石橋。傳說2500年前,吳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在橋上共賞明月。復刻明月橋到沔陽小鎮,打造適合情侶的游玩場景,像極了愛情的美景。

  第八座橋是百工坊連接香草苑的橋 虛平橋:反映金石篆刻。 劉坦,字虛平,清代沔陽下關人。善繪畫,因刻玉印章名噪一時。據李皋《虛平刻玉記》記載,劉虛平身懷絕技,連京城的貴人也有不遠千里來求他的。而且傲視權貴,某貪官求玉,他刻篆書 “天理良心”,又附“國法”二字,還囑咐貪官“千萬不要丟了”,貪官臉紅而去。

  第九座橋是香草苑里的橋 免賦橋 反映賦稅。這里已經是經營區,經濟氛圍濃厚,叫“免賦橋”很合理,皇恩浩蕩。禹殿鰲為河南籍,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八年(1733—1743)擔任沔陽知州。最大的功績是清丈土地,之后沔境安定,百姓安居樂業。但在乾隆七年五月,長江上游地區連降暴雨,雖竭力抗洪,江堤終潰,全州盡淹。禹殿鰲一邊抗災,一邊向湖廣總督實報災情,驚動朝野,皇帝減免稅賦2萬多兩,御批白米2000石,發放救濟糧170600石,百姓受惠,無不感恩戴德。這就是“上諭免賦碑”的來歷。

  上諭免賦碑現存今沔城小蓮花池東南角,青石質地,長方形,碑體為豎式。高1.7米,寬0.68米,厚0.14米。碑額及兩邊為淺刻云龍紋圖案。碑文共計186字,分為11行,柳書楷體。

  乾隆三年三月十六日奉上諭:湖北沔陽,地勢低洼,為諸水宿歸之地。以致田畝坍塌,淤漲靡常,小民苦樂不均,積有逋賦。迨至雍正十二年,該督撫題請丈明,按實在地畝輸納,民累頓除。未經清丈以前,有雍正十三年未完銀四千六十余兩,乾隆元年未完銀八千一百余兩。率系被水淹浸之地,無力完糧者,官吏仍事催科,窮民不免敲撲,深可憐念。著將此兩年未完之項,悉行蠲免,以息閭閻嗚呼之憂。欽此。

  湖廣總督鎮國將軍 宗臣 德 沛

  沔陽州知州 臣 禹殿鰲

  敬敕上石

  建議復制此碑。目前橋已定型,橋面和斜坡都有了雕刻。

  乾隆七年五月,連降暴雨,江堤潰,沔陽全州盡淹。知州禹殿鰲向湖廣總督、鎮國將軍德沛實報災情,驚動朝野,皇帝減免稅賦2萬兩,御批白米2000石,發放救濟糧17萬石。德沛、禹殿鰲聯名刻寫“上諭免賦碑”,轉述圣旨,曉諭百姓。此碑現存沔城小蓮花池東南角。

  第十座橋復州府里白公橋 白景亮脫粟供飯的掌故。 白景亮,南陽人,元至正年間任沔陽府尹。沔陽賦稅不均,他據實將民戶分為三等九甲,問題迎刃而解。他教民架浮橋,以利交通。他甘守清貧,甚至買不起白米,妻子做飯前總是用棒槌脫粒。某日挖河,民工掘得一塊石碑,見碑上赫然刻有“白公溝”三字,無不尊為天意。

  第十一座橋復州府里陸公橋 陸公堤的掌故。 陸佑勤,江蘇人,清光緒年間任沔陽知州。當時沔民迭遭水患,陸公到任即提倡“以工貸賑”,大興堤工。光緒十三年,他一面申請漢陽知府發倉谷濟工,一面召集流亡,赴工者一天數萬人,歷時5個月,修護城長堤50余里,民呼“陸公堤”。

  第十二座橋同心橋,同心橋是由引橋、觀演平臺、戲臺、戲水區、表演區組成,配套聲光電項目投射在中心開闊水面上,同時配有燈光亮化和水幕噴泉。一般在日常、節日和婚慶時使用。它是戶外演繹和夜游經濟的重要配套,也是大型特色戶外演藝場所。

  說天鵝湖區域的四座風格迥異的橋梁了。二號橋仙沔橋位于天鵝湖西側,橋梁總長66米,寬9米,采用三孔空腹式鋼筋砼板拱橋;三號橋人意橋位于天鵝湖東南側,梁總長80米,寬9米,采用羽毛的特色建筑造型;五號橋融熙橋位于天鵝湖東南側,橋梁總長88米,寬9米,采用三孔飛燕拱;六號橋彩虹橋位于天鵝湖北側,總長130米,標準橋寬15.4米,橋梁的拱圈采用了視覺效果較佳的正八邊形截面,后期再通過對懸臂進行裝飾涂裝達到美化的效果。

  第十七座橋位于天鵝湖區域和豐橋,位于后勤中心與酒店交接處,這座橋與小鎮止水亭相對應。

  據《止水亭記》:考舊志,明萬歷四十三年刺史郭僑建止水亭于茲,厥后官司出入河干必由之,俗亦呼接官亭。道光中棟瓦僅存,志載驛道題額剝蝕幾盡,后圮久矣。邇者鄉人僉謀修,以名問予,曰:“昔名止水,蓋當日百石湖莽漾浩淼,波臣無安。止,意于堤岸矗一亭以界之耳。今則膏腴繡錯,咸食民和年豐之福,錫以和豐良宜,維愿井里親睦,以人和召天和,歲歲豐穰,是吾人之幸,抑亦官斯土者所樂聞也。”眾皆欣然從之。

  古時到沔陽城赴任的官員都走水路,在官路上岸,再走陸路到州衙。小鎮仿建止水亭、和豐橋于此,是讓史上的自然災害到此為止,往下走一片光明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 11.仙女臺

  位于米家酒店旁邊的水榭孤懸湖中。明嘉靖《沔陽志》載:“在州北四十里奠石湖側。故志傳,江妃二女,皆麗服華妝,佩兩明珠,大如雞子,游于江漢之湄。逢鄭交甫悅之,不知其神,遂與言曰:愿請子之佩。二女解珠與交甫。去數百步,女忽不見,佩亦失之。故名。”奠石湖舊為排湖主體,正在沔陽小鎮附近。

  明代彭大翼《山堂肆考》、清康熙《潛江縣志》同載:“相傳沔陽州城西四十里瀕漢江范溉市,即交甫遇二女處。”西漢劉向《列仙傳》中有《江妃二女》,講的也是這段傳說:

  江妃二女者,不知何所人也。出游于江漢之湄,逢鄭交甫。見而悅之,不知其神人也。謂其仆曰:“我欲下請其佩。”仆曰:“此間之人,皆習于辭,不得,恐罹悔焉。”交甫不聽,遂下與之言曰:“二女勞矣。”二女曰:“客子有勞,妾何勞之有?”交甫曰:“橘是柚也,我盛之以笥(sì),令附漢水,將流而下。我遵其旁,采其芝而茹之。以知吾為不遜,愿請子之佩。”二女曰:“橘是柚也,我盛之以筥(jǔ),令附漢水,將流而下。我遵其旁,采其芝而茹之。”遂手解佩與交甫。交甫悅受,而懷之中當心。趨去數十步,視佩,空懷無佩。顧二女,忽然不見。靈妃艷逸,時見江湄。麗服微步,流生姿。交甫遇之,憑情言私。鳴佩虛擲,絕影焉追?

  據《歷代帝王世紀》記載:“昭王德衰,南征,濟于漢,船人惡之,以膠船進王,王御船至中流,膠溶船解,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。”周昭王死沔的故事,據說發生在今毛嘴鎮橫??谝粠?,二女的原型是昭王的妃子延娟和延娛。晉人王嘉《拾遺記》講:“及昭王淪于漢水,二女與王乘舟,夾擁王身,同溺于水。故江漢之人,到今思之,立祀于江湄。數十年間,人于江漢之上,猶見王與二女乘舟戲于水際。”

  清乾隆年間進士張錫谷曾作《募修仙女臺廟疏》,云“茲臺三面濱湖,水漲則浮”,“且高廣多石,樹陰茂密”。小鎮的水榭濱湖而立,符合交甫遇仙故事中的場景。用此典,重講交甫遇仙的故事。

 

 

  12.文昌閣:文昌帝君是文財神,沔陽州舊有文昌閣15 座。禹殿鰲為城東福星山文昌閣作《文昌閣記》,稱其“檐宿古云,窗涵天影,上而星漢可窺,下而淵澄可鑒,巍巍稱巨觀焉”。張紹翰為沙湖文昌宮作《重建文昌宮記》,言及每月初一和十五,“諸老宿率俊秀子弟,相與飲射讀法,講道論學”。

  13.三邊亭:清末進士、號稱“六部侍郎”的李紱藻小時候家境貧寒,常常受雇于人,熬夜扳魚。他一邊扳罾、一邊借助月光看書、一邊靠自帶的干糧充饑,后人謂之“三邊”,并以此勉勵學生勤學苦讀。

  14.先師亭:嘉靖九年,明世宗定孔子名號為“至圣先師”,沔陽文廟遂于次年改為先師廟。先師并不專指孔子,還是對前輩老師的通稱,先師亭是沔陽尊師重教的重要標志。相傳童承敘曾為皇帝侍講,聲震皇宮,嘉靖皇帝特賜飛魚服,常派內官問安,后人曾建“皇師亭”以作紀念。

  15.皇恩亭:咸豐五年,皇帝下旨追封鄭東華的祖父為文林郎、祖母為孺人。圣旨為橫幅,左邊滿文,右邊漢字。漢字用小楷書寫,19列、243個字,滿文內容與漢文相同。鄭東華是道光年間沔陽進士,因在擔任四川新津知縣期間政聲頗佳,受到嘉獎,以至祖父母得享皇恩。

  16.“興世洲”

  島往往固定一處,在海水的沖擊下逐步剝損;洲則相反,一般會擴大、淤高,甚至在流水的沖積下發生位移,“興世洲”正是如此。通過“興世洲”形成的掌故,還能了解沖積平原的來歷。

  《漢書》云:“河水一石而六斗泥,涇水一石其泥數斗。”是說黃河水渾濁程度極高。嘉靖《沔陽志》認為,漢水也一樣,60%是泥沙,可見上游排沙量之大。上游泥沙在江漢湖盆滯留、淤積,才生成了沔陽洲。

  嘉靖《沔陽志》舉了一個鮮活的例子:“南朝宋張興世居臨沔水,門前忽生洲嶼,大數十頃,是一證也。”《宋書》的說法稍有不同:“興世居臨沔水,沔水自襄陽以下至于九江,二千里中先無洲嶼。興世初生,當其門前水中,一旦忽生洲,年年漸大,及至興世為方伯,而洲上遂十余頃。”說明這片洲嶼并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,而是經年累月而成。

  張世興(420—478)是南北朝劉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,竟陵郡人,《宋書·卷五十·列傳第十》和《南史·卷二十五·列傳第十五》都有他的傳記。竟陵為當時大郡,領地廣闊,但他們家依沔水而居,可以判定不是今天門人就是今仙桃人,總之是沔陽人。

  我們判斷誰是不是沔陽人,應該以明代沔陽州地域為準。明代沔陽州地域為“州+景陵”,嘉靖《沔陽志》的內容就是兩地內容之和,景陵人也歸于沔陽人之列。

  經??吹侥承┞糜尉包c編造“飛來峰”之類的神話來吸引游客,而張興世家門口“忽生洲”絕對真實。這樣的記載太珍貴了!

  17.采桑洲

  位于云夢間,目前運營萌鴿樂園。采桑洲源于“采桑臺”,反映先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。

  沔陽通??阪傆幸惶幧A?,人們以采桑養蠶為業,故該地命名為采桑。采桑是明代草市之一,人口密集,經濟繁榮。唐宋時期,這里建有采桑臺??脊虐l現,采桑臺呈長方形,東西長約70米,南北寬約40米,面積2800平方米。采集的標本有碗圈足、罐口沿、瓦片等,初步判斷為唐宋時期規模較大、保存較好的遺址。

  采桑臺其實是古人舉辦社壇春會的場所,其主體是一座圓形的高臺,人們在高臺上進行祭祀活動,以祈求子孫的繁盛。祭壇之外廣植桑林,任由參與者進行自由的男女交往。桑林文化是極其古老的文化,經歷了從王室到民間的演變。傳說商王成湯以肉身為祭品“禱于桑林之社”,與桑山女神交合,求得大雨。到了春秋時期,桑林的神性淡化,不再用于祭祀求雨,男女歡會成為習俗。

  云夢澤在商周時期曾有“云夢春游”風俗,青年男女在此自由歡會。到了東晉或南朝初期,云夢澤“早已成為歷史名詞”,這樣一來,桑林文化成為流行文化,同樣的風俗在云夢澤故地不再叫“云夢春游”,只能叫“桑林社祭”了。

  通??诘牟缮E_就是唐宋時期的一個“桑林之社”。所謂社,古代指土地神,或者祭祀土地神的地方、日子以及祭禮。社有大小,大的有國社、侯社、州社,最小的僅以25戶為社。采桑臺這個社可能不大。郭沫若講到社祭,曾拿揚州的“二月二”來舉例:“揚州某君為余言,往歲仲春二月上巳之日,揚州之習以紙為巨大之牝牡器各一,男女群荷之而趨,以焚化于純陽觀之前,號曰迎春。”

  18.漢陰洲

  云夢澤一帶隱居著很多高人逸士,比如屈原遇到的漁父。到了漢代,又出現一位漢陰老父。據《后漢書·逸民傳·漢陰老父傳》記載:漢陰老父者,不知何許人也?;傅垩屿渲?,幸竟陵,過云夢,臨沔水,百姓莫不觀者,有老父獨耕不輟。尚書郎南陽張溫異之,使問曰:“人皆來觀,老父獨不輟,何也?”老父笑而不對。溫下道百步,自與言,老父曰:“我野人耳,不達斯語。請問天下亂而立天子邪,理而立天子邪?立天子以父天下邪,役天下以奉天子邪?昔圣王宰世,茅茨采椽,而萬人以寧。今子之君,勞人自縱,逸游無忌。吾為子羞之,子何忍欲人觀之乎?”溫大慚。問其姓名,不告而去。

  翻譯過來就是,東漢第十一位皇帝劉志巡游竟陵,經過沔水岸邊,老百姓沒有不去看熱鬧的,唯獨一位老人家自顧自耕田。隨行的尚書郎張溫感到奇怪,親自下田與之交談。老人家說:“請問我們找個皇帝出來是為了天下大亂呢,還是為了天下大治?皇帝是該安撫百姓呢,還是該奴役百姓?以前的好皇帝住著平常的房子,百姓都很安定,現在你的皇帝到處擾民,我都替你不恥。”張溫十分慚愧,想問姓名,老人家已經走了。

  《后漢書》記錄的都是歷史上的真事,據考漢陰老父的故事發生在“竟陵漢陰,即岳口對河一帶,今漢江南岸的仙桃西北面”(馬榮華《竟陵春秋》)。嘉靖《沔陽志》這樣贊賞漢陰老父:

  昔接輿放歌,目為狂士,今老夫獨耕漢澨,不觀乘輿。其答溫言,辭旨簡要,推其道也,雖堯舜何加焉?狂也,非其儔矣。是時政移五幸,刑淫三獄,漢家之業,索然愈衰。尚志之士,莫不卷跡山林,甘心云壑。如老父者,非其人耶?使溫致敬,如孔子之于漁父也。其言必有進于此者,溫徒能慚而不能問也,使讜言不盡。姓名俱逸,惜哉!

  沔陽農耕文化中的漁樵耕讀四大元素,《楚辭·漁父》的漁父占其一,《詩經·漢廣》的樵夫占其一,《后漢書·漢陰老父傳》的耕者占其一。漢陰洲所反映的,是神秘的沔陽逸民文化。

  19.問俗汀

  1516年,明正德年間的沔陽知州李濂是一位清正廉潔,學富五車的政治家和詩人。他在《贈李沔陽》一詩中寫道“濤濤漢水古今流,云夢茫茫繞一州。問俗不須乘五馬,畫船簫鼓水鄉游。”這首詩膾炙人口,其中問俗二字,讓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當年遍訪水鄉漁民生活的身影與足跡。

 
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
頁面版權所有:湖北文旅仙桃發展有限公司  鄂ICP備2021000333號-2

投資|招商電話:0728-8882666

湖北省仙桃市排湖風景區沔陽小鎮

久久免费综合国产精品_无码不卡高清视频_亚洲国产中文一精品综合久久_精品三级久久久久电影下载